专业号

(一)城市增绿添景工程。在城市及其周边见空增绿、见缝插绿,推进城市与社区公园、城区绿地建设,加大森林家园、微型公园建设,加强道路、立交桥、人行天桥、建筑物绿化,大力推进社区、小区、校区、办公区、工业园区绿化建设,着力增加绿化面积,营造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。

1.中心城区主题公园建设。科学规划,充分利用三旧改造,结合城市郊区、镇区的特定地形地貌,加快推进各类城市公园建设,完善提升现有公园,努力增加公园数量和覆盖率,提升公园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,方便市民出行休闲游览,满足日常游憩需求。近期,完成金字山公园、彩虹绿洲公园二期、花尾渡船文化公园、五马峰公园、恒美公园、古香林公园、陈天觉墓纪念公园建设,加大逸仙湖公园、莲峰山公园、中山公园、紫马岭公园景观提升改造,加快推进新安低碳公园、气象公园建设。

2.建成区道路(停车场)绿化建设。完善城区主干道、停车场绿化建设,加快城区道路接驳、延长线路段绿化建设,重点加强道路绿化断档、绿化质量差路段提升改造,采用优良绿化树种,搭配灌木花卉,营造四季有花、季相分明的景观效果。坚持高标准绿化建设,提升绿化档次,加强绿化管护,塑造优美的城区绿化景观,不断优化城市环境。加快翠沙路接105国道工程、东苑南路延长段道路工程、东区齐学路道路工程等沿线绿化建设,完成安栏路、南安路西段绿化升级改造。

3.校园绿化建设。加大校园绿化投入,结合现有环境条件营造绿化空间,丰富树木花草搭配方式,注重绿化质量,增加绿地面积,创建绿色优美的校园环境。近期,完成校园绿化建设15个,绿化面积231.2亩。

4.森林家园建设。各镇区充分利用现有小区、园区、校区可用空间,融合各自原有造景设计,营造近自然森林景观,建设林居相依、林路相依的森林家园,改善人居生态环境,满足群众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。近期,创建森林小区10个、森林校区10个,森林园区5个,森林营区1个。

5.微型公园建设。大力利用荒废、闲置地块及边角地块,提高土地利用率,建设袖珍公园、口袋公园等各种微型公园,增加城市绿量,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度,打造10分钟生态步行圈,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良的公共开放空间和休闲活动场所,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。每个镇区至少建设微型公园1处以上,近期完成建设示范点5处。

6.乡村绿化美化建设。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建设,深化秀美村庄建设,融入山水原生态风光的进行改造提升。结合宜居城乡建设,进一步加强村庄周边、道路两旁、河涌两岸、房屋四旁等绿化建设,提高绿化质量,优化村庄宜居生活环境。各镇区加强村庄绿化投入,每年完成绿化美化村庄(社区)2个(翠亨新区除外),平均每个村庄(社区)新造林绿化面积不低于10亩。到2018年,建成绿化美化村庄省级示范点3个、市级示范点10个,建成绿化美化村50个。

(二)森林提质增效工程。加强全市森林资源保护,严格管控林业生态红线,强化用途管制,严守各条林业生态红线。全面保护生态公益林,加强全市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设,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,严格执行封育管护,加强管护队伍建设,加大宣传力度。加大林相改造,加强中幼林抚育,改善林地生产力,提高森林质量,完善森林生态系统,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。

1.林分改造与森林抚育。积极开展植树造林,坚持因地制宜、适地适树的原则,广泛使用乡土阔叶树种,加大对疏林地、低效林改造提升,对桉树、松树纯林更新改造,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、封山育林,加强林木管护。努力增加森林面积,提高森林覆盖率,提升森林质量,优化森林生态等级,逐步实现全域公益林目标。近期,完成林分改造9600亩,森林抚育4950亩。

2.矿区复绿。推进全市石场(泥口)复绿建设,通过削坡、网格护坡、挡墙、挂网喷播复绿等措施,加快受破坏山体、植被整治修复,减少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,改善城市生态环境。规划近期完成东区长江、三溪、槎桥以及五桂山龙贡等4个石场复绿,完成面积228.5亩。

3.碳汇示范林建设。根据林地的生态区位重要性及生态环境脆弱程度,选用稳定性好、抗逆性强、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强的优良乡土树种,营造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的碳汇示范林,探索高效碳汇林经营模式,提高森林碳汇能力。近期,完成示范林建设2025亩。

4.沿海防护林带建设。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与恢复,采取人工造林、人工促进更新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完善海岸基干林带。近期,翠亨新区、坦洲完成红树林保护与恢复525亩。

(三)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体系建设工程。

1.自然保护区建设。强化生态保护意识,加强逸仙水库周边森林资源和长江库区水源林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,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,科学规划核心区、缓冲区、试验区,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及宣教展示水平,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宣传,提升科研监测水平,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,进一步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、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。通过全面提升建设与管理水平,促进自然保护区现代化发展,力争近期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,远期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

2.森林公园建设。推进森林进城围城,整合环境优美、自然景观、人文景观集中和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的森林资源,注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,通过科学编制总体规划,提高建设水平,加快森林公园建设,构建具有中山特色的森林公园体系,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宜居度,实现“城在林里,林在城中”的自然和谐状态。进一步完善森林公园管理体制和经营经验机制,明确管理责任主体,重视森林公园质量建设,严格执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,在切实保护现有森林景观资源和丰富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,加强开发利用管理,促进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。

整合金钟湖公园、树木园等主题园区以及周边森林资源,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,力争近期建设成为省级森林公园,远期建设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。继续加快完成丫髻山、铁炉山、蒂峰山、大尖山、碑角头、沙边、凤凰山森林公园,以及树木园三期、田心森林公园二期等9个公园建设。积极调动各方资源,扎实推进建设工作,努力实现建有数量适合、类型丰富、分布均匀的森林公园体系,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游憩场所,满足市民健身、休闲、旅游等生态需求。

(四)湿地公园建设工程。利用中山水系发达,河网纵横,湿地丰富的特色自然条件,打造东、中、西三条湿地发展带,高标准、高投入、高质量建设一批湿地公园,切实保护湿地资源,构建生态修复屏障,改善城市小气候,创造优良城市环境,丰富市民休闲游憩选择。重点推进翠亨国家湿地公园(试点)、南朗崖口省级湿地公园、坦洲金斗湾省级湿地公园建设,加快小榄菊花文化湿地公园、古镇灯都生态(湿地)公园等23个市级(含生态修复型)湿地公园建设,计划增加湿地面积11450亩以上。继续完善一批现有湿地公园,引导各镇区结合实际情况适地建设一批镇村级湿地公园,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多类型、多层级、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。

(五)道路绿网建设工程。推进全市生态景观林带、城市道路干线绿化建设,因地制宜,注重绿化质量,建成结构优、健康好、景观美、功能强、效益高的森林生态景观林带,优化道路绿网景观,提升城市环境。

1.生态景观林带建设。重点加强抚育、封育管护,加大林相改造,改善森林结构,提升森林质量,优化森林生态景观。完善京珠高速、西部沿海高速生态景观林带管护建设,对景观效果较差路段进行提升改造,选用树形优美、季相分明的高大乔木补植套种,营建景观优美的景观林带。加强西部沿海防护林、西江水源涵养林抚育管护,加大低效林改造,选择适应生境以及生态环境需求的乡土阔叶树种,构建稳定的森林群落,提升森林生态功能。近期,完成生态景观林带抚育管护14500亩,红树林抚育管护1800亩,连续封育管护4000亩。

2.道路绿色生态廊道建设。加快新建高速、城市道路干线沿线绿化建设,加大道路干线绿化断档路段补植增绿,提升改造部分路段绿化建设质量,以高大乔木为主,搭配花灌木和地被植物,塑造多树种、多层次、多色彩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,构建城市道路绿色生态廊道网络。加快翠亨快线工程、古神路二期工程、纵四线工程、沙港路(二、三标)工程路段绿化建设,完成国省道、广珠中线二期、中环路等道路干线绿化美化提升,计划完成绿化面积1084亩,绿化长度288公里。各镇区积极对本辖区内主要道路绿化较差、绿化断档部分路段进行提升改造,争取每年完成一条主要道路绿化,确保全市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5%以上。

3.城市绿道网建设。以已建省级区域绿道和城区绿道为基础,补充完善省级区域绿道配套设施,扩大城区绿道和镇区绿道建设范围,规划形成“区域绿道—城区绿道—镇区绿道”的绿道网络体系,建设以绿道为载体的串联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自然保护区等大型景观斑块的生态游憩长廊,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需求。近期,提升改造已建绿道63.5公里,选用乡土乔木作为绿化骨干树种,建设具有地域特色与本土文化的林荫景观通道。

4.农田林网建设。加快新建农路沿线绿化建设,提升已建路段绿化质量,因地制宜,科学规划,营造具有美观、良好生态功能的防护林带,构建完善的农田林网格局。对全市686.8公里农路(含2016年在建任务117.1公里)可绿化路段按种植1-3排进行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带,提升已建路段农田林网建设。

(六)滨水绿色廊道工程。加大市内范围主要河道、河涌、库塘以及饮用水源地等水体沿岸生态保护,运用近自然的水岸绿化模式,营造具有多层次的丰富的景观林带,构建持续连片的滨水绿色廊道,保护城市河流、重要水源地,为候鸟提供生态迁徙走廊,保护生物多样性。结合河道、河涌综合整治,加快未开发河道两岸绿化建设,推进已绿化河岸提升改造,完善滨水绿色廊道建设,确保水岸林木绿化率达84%以上。加强对洪奇沥、鸡鸦水道、小榄水道、磨刀门水道等13条省管河道,以及市内岐江河、凫洲河等主要河流河涌两岸绿化建设,根据岸边实际情况,选择乡土阔叶树种,搭配灌木,建立多层次、多样式的景观林带。充分利用河涌沿线重要节点,结合园林造景手法进行河岸景观规划,建设带状滨水公园,充分满足群众休闲娱乐需求,实现生态、美观与游憩功能的有机结合。

(七)森林小镇建设工程。以镇区的发展定位和生态需求为基础,以森林、绿地、湿地为主体,建设各具特色的森林小镇,优化城镇、街道的整体绿化水平,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,开展森林休闲旅游,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健康需求,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。森林小镇建设划分为都市、产业、旅游、水乡4个类型,各镇区根据自身条件,并按照《广东省森林小镇评价指标》进行创建,近期至少3个镇区达到森林小镇标准。

(八)森林产业发展工程。把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契机,推动全市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,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、红木家具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、经济林产业等特色林业产业。

1.花卉苗木产业发展。推进花卉苗木行业发展,继续完善全市花卉苗木场圃建设,加大对横栏、古镇、东升、板芙、东凤、阜沙等镇区花卉苗木扶持力度,优化产业结构,培育一批龙头企业、建立一批花卉苗木基地、建设一批林业产业交流平台,推动花卉苗木产业专业化、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。重点发展培育乡土树种及珍贵树种,注重苗木生产质量,满足森林城市建设需求。近期,完成建设珍贵花木培育展示基地3000亩。

2.经济林产业发展。加强经济林产业发展,重点在三乡、坦洲、神湾、板芙、南朗、五桂山等镇区,加快龙眼、荔枝、番石榴、菠萝等名优经济林基地建设,扩大种植面积,引用良种,加强政策扶持和技术引导,积极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,充分利用林产品交流平台,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,扩大市场占有率。新建经济林基地900亩,更新改造3000亩。

3.红木家具行业发展。依托大涌、沙溪、三乡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、销售市场,以及全国最大的明清古旧家具集散地,充分利用在红木家具生产资源、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,不断从品牌打造、产品设计、生产工艺、经营销售等方面创新发展,积极推动中山红木家具企业发展,促进第三产业发展。

4.生态旅游产业发展。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前提下,结合当地人文特色,打造优质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等旅游品牌,大力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,构建一个生态旅游核心、四大地区级精品线路、五大生态旅游片区的生态旅游布局,促进生态旅游发展。继续完善建设五桂山生态保护区、崖口省级湿地公园、孙中山故居景区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体验、旅游基地,将中山打造成为珠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。

(九)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程。

1.森林生态文化基础建设。在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植物园、自然保护区的开放区设立一批科普教育基地、森林文化场所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。近期,规划建设义务植树基地8处、科普教育基地5处、森林文化场所6处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,完善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。

2.森林文化保护。加强全市风水林、纪念林的管护,加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,加大宣传力度,健全古树名木认养机制,重视古树群落研究,确保全市1105株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落实到位。

3.森林文化宣传。在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植物园、自然保护区的开放区设立一批科普教育基地、森林文化场所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,配套建设解说标识系统,以“植树月”、“爱鸟周”、“科普日”、“地球日”、“湿地日”等活动为载体,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、森林文化宣传,每年开设各类生态科普活动10场以上,向公众传播保护环境、保护野生动植物、低碳经济等知识。每年举办寻找中山最美山水、野生动植物等生态摄影活动与展览,开展小榄菊花展、荷花节、荔枝公益文化节、岭南水乡文化节等具有中山特色的森林文化节事,广泛宣传森林文化。

4.市树市花。加快完成市树评选,挖掘市树市花的文化内涵,加大市树市花的宣传力度,广泛在城乡绿化建设中应用。

5.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”宣传活动。通过广泛有效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,将“全民绿化”有机融入,引导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。制定《中山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方案》,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角度积极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。充分利用专题网站、网络新闻报道,开设微信公众号,制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片、画册、广告、标语及公益广告等多形式、多层次、多角度,积极宣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。通过广泛有效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工作,将“全民绿化”有机融入,引导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。

(十)森林支撑体系建设工程。

1.森林防火能力提升建设。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,切实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,加强防火阻隔系统建设,加大森林消防装备、防火物资储备建设,加强森林扑火队伍建设,提高森林扑火能力水平。加强全市范围防火宣传教育,普及群众防火法制意识,严防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。

2.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建设。加强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,加快林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体系建设,落实重大疫情防控责任,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建设,加大宣传力度,严防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。

3.林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。加强林业基础研究,加强林业科研机构建设,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究。建立健全多元化林业科技推广体系,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,强化从业人员能力培育,提高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。推进各项林业技术标准实施,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,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。

4.林政资源管理。加强林地林木管理,强化林地征占用监管,细化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措施,依法打击乱砍滥伐、毁林开垦、乱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。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建设,完善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。健全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,完善行政审批制度,创新林业普法形式手段。强化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建设,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。

5.林业信息化建设。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,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,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。

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
京ICP备09013815号
基于E-file技术构建